
“云层颜色较浓,适合作业……”7月12日下午,江西气象部门首次启用气象无人直升机,在目标区域开展云结构探测和增雨作业,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精准气象支撑。
从技术突破到多场景应用,江西气象部门正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服务新模式,护航低空经济既“飞起来”更“飞得稳”。
蓄势起飞——
立稳“四梁八柱”气象融入低空经济治理体系
“机场现建有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等多种新型气象探测设备,并开发了通用气象服务平台……”抚州南城通用机场首航现场,机场总工程师李运昌说,“气象部门的鼎力支持为今天的转场和今后的安全飞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在南城通用机场建设的L波段风廓线雷达 拍摄:邓建斌
此前,江西省通用航空与低空飞行气象中心(以下简称“省低空飞行气象中心”)全程跟踪天气变化,应用北斗系统进行地面和空中通信,确保转场过程安全顺利完成,标志着南城通用机场高水平通用气象保障服务正式投入常态化运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早在2023年9月,江西气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部署,以通航机场气象服务为突破口,拓展到涵盖应急救援、航空护林、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监测等多元化场景,形成“有机构、有专班、有平台、有技术、有产品、有服务规范”的通航气象与低空飞行业务体系。
江西省政府将省低空飞行气象中心设在气象部门,率先推出全省通用航空机场和低空经济气象风险等级区划等公共服务产品。
为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的风险预警、评估、防控的全链条管理,今年6月,由江西气象部门牵头,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及保险、航空等有关公司企业,建立“数据驱动+动态风控”低空协同保障体系,构建全省统一的低空飞行气象条件许可评估机制,实现风险前置防控。
乘风而上——
密织“服务网络”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安全基座
“230度方位、距离机场40公里处出现雷达回波……”7月13日11点40分,空中未来通航公司地面保障人员冯继密通过江西通航气象服务平台监测到这一情况,立即通知机场塔台,指挥正在执行任务的飞机紧急返航。飞机返回着陆25分钟后,机场出现雷雨天气。
在江西,通航气象服务平台已对接12个通航机场、95家通航飞行企业,平均每天为20余个飞行计划50余架次飞机提供全链条、伴随式气象保障,实现“起飞即有气象护航”。
监测如何更精密?江西气象部门在通航机场、航线建设多部 L波段、P波段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能见度观测仪等,全省风廓线雷达监测分辨率间距从263千米缩小至96千米,观测资料实时接入天擎系统,为全天候保障低空通航飞行提供数据支撑。
预报如何更精准?聚焦影响通航安全的关键预报攻关,开展低空三维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云的 AI预报技术、通航目视飞行气象风险等级阈值等研究,生成水平分辨率4公里、垂直分层14层、0—3000米的250米分辨率、时间分辨率10分钟、预报时效30小时的40余类低空三维航空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逐小时动态更新。
服务如何更精细?通过气象预警信息与通航飞行数据共享链路,建立覆盖所有通航企业气象数据“一平台服务”,实现气象数据与飞行数据“一张图显示”、气象高价值数据“一站式获取”,深度融入通航计划执飞全过程,在飞行计划阶段,提供48小时逐小时气象预报数据和气象风险等级预警产品;在临近执飞阶段,提供气象网格实况数据和未来2小时逐10分钟短时临近气象预报数据。
凌云高飞——
培育“产业链条”拓展低空经济气象应用场景
“低空+”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旅游观光、公共服务、无人机培训、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江西低空气象应用场景持续扩容,而安全前提下最大化低空飞行经济价值,是其服务关键与探索方向。
“我们选取共青城市南湖通用机场—庐山西海这条低空旅游观光路线,打造‘两区一线’气象应用示范场景。”省低空飞行气象中心副主任龙余良介绍,该场景将定制观测站网布局、气象实况服务模型以及低空飞行气象数字底座,推动气象观测服务与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一体布局、资源共享”。
育才造士,为发展低空经济注入源头活水,人才是关键支撑。
江西气象部门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翱翔无人机飞行培训(实训)基地,构建教学、实训、科研、培训协同育人新范式。2025年首期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取证通过率达86%。
江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表示,将以省低空飞行气象中心为核心平台,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空域动态等信息实时交互与安全共享,深化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复合型气象保障人才队伍,为江西低空经济发展持续赋能。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李钦 徐梦维(胡皓、黄文勇、洪闵、刘程、邓建斌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