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计划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人工智能如何解决“成长的烦恼”?
低空经济网 · 视频

深圳低空经济发展已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探索并行的关键阶段。7月31日,《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的出台,明确提出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目标。过去一年时间内,深圳陆续在低空经济领域出台多项重磅政策。

不过,在业务场景实际落地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受访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普遍存在审批流程冗长、运营成本高企、空域管理复杂等痛点,一个无人机物流项目从选址到获批往往需要耗时两个多月,前期勘测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面对这些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关键突破口。7月底,龙岗区和高德推出龙岗区“空中高德”项目,构建空地一体的时空数字底座,通过产业平台汇聚空域、数据、应用等多方资源,面向公众、企业和政府提供智能化、一体化服务。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行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命题。

业内人士指出,低空经济要实现从"能飞"到"盈利"的质变,必须构建"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商业闭环"的良性发展体系。

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圳低空经济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7月3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目标

《方案》强调将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或健全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网络、低空导航设施、低空监视网、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等。

作为全国低空经济改革的先行者,深圳在制度创新方面持续突破。去年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性法规。同时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从技术攻关、基建、产业链培育等六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任务。

行业仍面临诸多痛点。一名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指出,目前低空经济要落地还面临多重难点。第一,产业链长且分散:涵盖硬件、软件、运营服务等多领域,缺乏整合。第二,商业闭环未打通,可复制案例少,平台型经济模式尚未成熟。第三,技术与安全存在瓶颈,空域动态管理、飞行冲突预警、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低空航空器的普及、飞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飞行活动的日趋复杂,将出现‘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的安全隐患。”上述行业人士对记者举例,假设深圳市龙岗区上空有1万架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要确保下方行走人员的安全,调度好每台无人机的路线不冲突等,都是难点。

具体到企业运营,审批流程和勘测成本成为两大掣肘。目前,深圳无人机的主要应用集中在应急领域、物流配送等场景。

“此前业务审批时间较长,单个项目审批周期通常需要数天至一周。”深圳本土无人机编队企业高巨创新总经理高健表示。

龙岗区“空中高德”总架构师刘晓捷在调研中发现,龙岗区已有不少物流企业开始布局低空业务,但在实际运营中普遍面临两大痛点。一是业务审批流程冗长,从选址、航线规划到最终获批往往需要耗时两个多月;二是前期勘测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需投入大量专业工程师携带设备,对起降点之间的航线进行全程实地勘测。

利用人工智能破局

如何解决目前低空经济目前存在的难点和堵点?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以人工智能作为破局的关键抓手。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深圳将持续推出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深化“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拓展更多场景。

在技术层面,AI正重塑低空管理体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韩力群认为,当前,低空系统面临环境感知能力不足、调度复杂、数据处理与决策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机协同与自主控制能力亟待加强等挑战。例如,在智能感知场景,通过将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相结合,可提升目标识别精准度,解决单一传感器在复杂光照或遮挡场景下的误判问题。在空域管理场景,分布式强化学习与博弈论优化的结合,可实现通航飞机与物流无人系统的高效协调,减轻管制员负担。

记者在近期调研中注意到,已有企业在探索利用AI赋能低空经济。7月30日,深圳市龙岗区与高德地图共同打造的龙岗区“空中高德”时空数字底座正式发布。

在高德的展厅中,记者看到,在不大的一座智能驾驶舱里,可以纵览388平方公里内,600米以下空域龙岗区地面交通、低空空域、飞行线路等全域立体交通信息。

这套系统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提供了时空数字底座,AI驱动全域数据天级更新,融合通导监、气象等10余类数据。第二,动态优化航线,空域网格计算、毫秒级安全预警,支持日均数万架次飞行。第三,通过这一时空数字底座,设施调度共享使成本降低50%,利用率提升80%。

这套系统的"大脑"是两个AI超级模型。据了解,该系统依托高德自主研发的"云境"和"云睿"两大AI模型,其中"云境"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真实世界的空间重建与动态感知,"云睿"则运用空间智能算法解析复杂环境信息,二者协同工作可实时精准预测每架飞行器的航迹。

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相较于人工方式效率极高。

利用人工智能发展低空经济,推动低空资源安全开发利用是关键一环。

中关村大成智慧联盟(钱学森学派研究中心)理事长白雲帆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低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使低空产业打破“大飞机缩比”或‘航模思维’桎梏,完成从‘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工业装备’的根本性蜕变。”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通过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推进,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发挥低空技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多维支撑作用。

在这一方面,政企合作是近期业内出现的新方向。记者注意到,上述“空中高德”项目与龙岗区合作,提供了低空保障、低空服务、空域管控等模块。低空空域方面,支持低空管理部门的空域规划和航路构建任务,形成可动态调整的公共航路体系。

如何建构产业模式?

对于低空经济产业而言,“飞得起来”“飞得安全”只是第一步,长远来看,产业链中的企业能否度过烧钱阶段,实现商业化变现才是关键。

航空活动是一个高成本的活动。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低空经济初期仅有航空测绘、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无人机编队表演和航拍领域基本实现了商业的闭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五研究所专家伊佳在“2025数字低空大会”中提到,如果只盯着航空器运行本身投入和产出,未来三到五年,无人机送货或者载人有可能都在亏本。

如何让优质的低空经济创新企业获得充足“弹药”,度过创新的“死亡峡谷”?业内正在探索不同解法。

政府层面,广州、长沙、河南等地相继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广州市黄埔区于7月29日发布升级版“低空与航天11条”,计划投入2亿元资金,单奖最高3000万元,从项目落地、基建、人才、适航等11个维度扶持低空经济。湖南省长沙市于2025年7月落地了总规模2亿元的湖南湘江通用航空产业投资基金;河南省于2025年7月完成了首只低空产业基金——河南低空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备案,总规模20亿元。

企业端则探索创新模式。董振宁以龙岗区“空中高德”项目举例,“空中高德”在模式上的特点是聚合服务。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通过地图端的流量加持和数字底座能力加持,帮助低空服务商建立可持续闭环的商业运营模式。我们将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促进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繁荣发展。

据悉,龙岗区“空中高德”项目已在龙岗示范区落地9亿元产业基金,并吸引了10余家低空生态企业聚集,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适配工作。

高德地图交通及泛政府总经理李新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作为高德时空产业基金,主要聚焦低空经济产业链投资。下游领域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及硬件设备企业,包括通导监(通信、导航与监视)设备制造商、飞机制造商和无人机制造商等。中游重点布局低空运营服务商,如深度智联等提供低空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上游则主要关注政务飞行、低空物流、低空观光三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