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 解锁低空经济万亿势能
低空经济网 · 视频

(赵海军)作为当前及未来数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站在发展风口。这一蕴含万亿级潜力的产业,既需要以创新打破发展桎梏,更需在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中,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西部低空经济博览会调研座谈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唯有筑牢安全基石、释放创新活力,才能推动低空经济从政策红利期迈向高质量发展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认为,低空经济的崛起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更在应急救援、民生保障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汶川地震中航空装备挽救大量生命,到如今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低空资源的高效利用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他强调,发展低空经济需兼顾“效率”与“安全”,既要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也要建立覆盖“发现-响应-处置”的全链条安全机制,比如构建30分钟应急救援圈,让低空资源真正服务民生。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从技术支撑角度补充,低空经济的平衡发展离不开通信导航体系的“硬支撑”。“低空飞行的安全与效率,首先依赖精准的定位、可靠的通信。需加快制定统一的通信频段、导航标准,推动5G/6G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融合,让‘空中交通’像地面交通一样有章可循。”他建议,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为产业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则直指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安全是生命线,但不能因安全而停滞发展;发展是目标,却不能为发展而忽视安全。”他认为,关键在于建立了“审慎包容”的治理体系。“所谓动态平衡,就是既要有‘安全红线’的刚性约束,也要有‘容错空间’的弹性包容。各地发展低空经济,需避免‘一刀切’,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在数百个应用场景中找准定位,不贪大求全,而求精准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学军进一步提出“全链条安全观”:“从飞行器适航认证到空域交通管理,从无人机反制到低空资源调配,每个环节都需嵌入安全基因。”他认为,传统通用航空与低空域的融合是重要方向,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既能提升低空资源利用率,又能通过“有人-无人”协同降低安全风险,实现“1+1>2”的发展效能。

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王惠铮则聚焦“场景落地”的平衡艺术:“发展低空经济不能脱离实际,需‘瞄准特色场景,夯实安全基础’。”他举例,农业地区可聚焦低空农林作业,物流枢纽可打造低空货运网络,通过“场景适配”降低安全管控难度,同时让产业发展更接地气。“关键是构建‘内生安全’体系,让飞行器、监控系统、数据平台自身具备抗风险能力,从源头减少安全隐患。”

在专家勾勒的“平衡框架”下,低空经济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安全健康发展”,政策持续为产业“定调护航”。市场层面,赛迪顾问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这种增长并非“野蛮生长”,而是沿着“安全中求发展”的路径推进。技术创新成为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键抓手:通过智能避障系统提升飞行安全性,借助低空智联网强化空域管控,依托适航认证体系规范产业标准……一系列技术突破,让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

在产业一线,企业正以技术创新诠释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广东飞行派科技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通过“全倾转翼+8旋翼+混合动力”的技术组合,既破解了eVTOL行业“安全、效率、航程”的不可能三角,又通过“先货运后载人、先TO B后TO C”的路径设计,降低商业化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该企业创始人兼CEO侯垠佑的观点恰与专家共识呼应:“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找到技术可行性与安全可控性的交点。我们不追逐空中出租车的概念,而是聚焦区域空中交通、中长距离物流等当下可落地场景,通过故障树+人工智能双校验模式强化安全冗余,让技术创新既敢突破又不越界。”这种务实创新思路,正是对“动态平衡”理念的很好诠释。

从专家的顶层设计到企业的落地探索,低空经济的发展逻辑愈发清晰:既不能因安全顾虑而错失机遇,也不能为追求速度而埋下隐患。在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中,这一有望破万亿级的产业正稳步前行,将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