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各地基于产业基础、政策资源和应用需求,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
黄埔飞校副总经理 夏怡
深圳:全产业链生态与市场驱动
深圳凭借科技企业集聚(大疆、美团、丰翼)和市场化程度高,成为低空经济标杆城市。其特点包括:
政策系统性强:出台产业促进条例、专项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规划(建875个起降点)。
场景开放度高:物流配送(301条航线)、应急救援(高层消防测试)、跨境飞行(深圳-珠海)等多领域试点。
技术创新突出:5G-A基站部署全国领先,通感一体技术赋能低空监管。
深圳模式以企业创新牵引政策突破,2025年低空经济规模目标超1500亿元。
重庆:应用清单与民生导向
重庆发布42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强调民生需求:
医疗急救:常态化药品配送,为生命争分夺秒。
智慧物流:以梁平、永川机场为枢纽,构建无人机物流网络。
城市治理:电力巡检、环境监测“空天地一体化”。
重庆依托制造业基础(汽车产业转型eVTOL)和山地地形需求,走“应用反哺制造”路径。
北京:央企资源与高端服务
北京利用央企总部和研发优势(中航工业、中国移动),聚焦高端场景:
应急救援: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开通,时效提升70%。
城际通勤:计划开通3条以上低空航线,服务京津冀协同。
文旅体验:延庆区推出空中游览、跳伞等项目。
北京模式强调“安全示范”和区域协同,但空域管理严格,进度较谨慎。
山东与沈阳:特色化突围
山东发布50个重点产品(如TP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和30个典型场景(尼山圣境低空旅游),依托制造业基础(中通无人机)和文旅资源。沈阳则聚焦东北振兴,开通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大学城快递配送,探索“低空+智慧城市”模式。
比较分析:三类发展路径
从各地实践看,可归纳三种模式:
1. 科技引领型(深圳):以技术创新驱动场景创新,适合高科技企业集聚区。
2. 需求拉动型(重庆):从应用痛点出发倒逼技术适配,适合产业基础较弱但场景丰富地区。
3. 资源依托型(北京、山东):利用央企或制造业资源,聚焦特定产品或服务。
结论
区域发展低空经济需结合本地产业禀赋和应用需求,不宜盲目模仿。未来城市竞争将从政策竞赛转向生态构建,需注重基础设施共享、跨区域协作和差异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