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牵头制定,涵盖八大应用场景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气象标准发布
低空经济网 · 最新资讯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近日,在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归口管理的团体标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T/CMSA0056-2025)正式发布。这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个总体性、引导性的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据悉,来自深圳本土的企业深城交作为核心参编单位之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睿科技、中国铁塔等低空经济头部单位共同完成了该标准的研制工作。

该标准项目的负责人、深城交首席气象科学家蔡银寅表示,当前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际经验,难以一步到位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考虑到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功能的独立性,有必要率先形成一套规范的总体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先行先试。

《总体要求》中明确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场景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场景一致。标准适用于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涵盖了城市低空起降设施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分类、建设内容、原则与设计准则、建设流程以及软硬件要求等核心内容。旨在确保相关设备设施建设、多源数据融合处理及应用的统一性和兼容性。

标准依据飞行器种类、用途、规模、时空特征、产业定位、地理环境等要素,将需要建设低空气象设施的场景系统划分为八大类别,包括:通用机场、低空测试场、低空集散中心、城市低空起降设施、独立管理的低空航线、低空临时飞行区、低空试验区、行政区低空全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标准的发布为各城市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及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将有效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标准中明确的“关键产品”及“软硬件系统”要求,将有力推动低空气象监测设备、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对硬件设备参数和软件系统要求的统一规范,也将加速气象设备制造商、数据服务商、低空运营企业等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助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

作为标准的主创编制单位,深城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与场景拓展,并率先在全国构建低空气象产业生态圈,精准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深圳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