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1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安徽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应用场景创新为核心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竞逐新赛道,按下低空经济“加速键”
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一架灰色的载重无人机变身“挑山工”,机身下的挂钩稳稳抓住满载食品饮料等物资的货箱,轻盈地向山顶飞去;与此同时,一群游客兴奋地搭乘观光直升机,从云端视角领略黄山的雄奇壮美。
在长江边,一架大型货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上天空,载着200公斤蓝莓汁和快递件,从安庆市怀宁县飞至合肥市瑶海区,顺利完成跨城低空无人货运飞行。9月18日,合肥—怀宁低空无人跨城货运航线正式启用。

无人机正在黄山运送物资。(黄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都是安徽低空经济蓄势高飞的生动注脚。工业大省安徽于2021年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并逐步形成“合肥与芜湖双核驱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我们利用有人机和无人机的不同特性,拓展‘空中看黄山’、景区物资运输、生态巡护、应急管理等多元场景应用,赋能景区治理现代化和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升级。”黄山迎客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福利说。
发展低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列。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等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创业等。
宽阔的停机坪沐浴着秋日的阳光,一架架轻型飞机振翅欲飞,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六安金安机场是安徽省第三个获得正式运营许可的A1类通用机场。
“依托六安金安机场,我们加快电动固定翼飞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能源航空器的研发、验证和应用。”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李聂军告诉记者,地处大别山的六安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公司计划与当地合作探索“低空+红色文旅”、航空主题营地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安徽已建成A类通用机场6个,宁国青龙湾、肥东白龙、六安金安、明光女山湖4个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营,砀山、界首2个通用机场正在取证待运营。泗县、旌德2个通用机场在建,另有超过100个临时起降点投入运行。同时,安徽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的“软基建”,加快推进“三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即空域网、航路网、起降网以及飞行服务中心、低空智联平台,不仅解决“有机场落”,还要解决“有路可飞、飞得顺畅、飞得安全”的问题。
在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中,安徽没有简单地追求机场数量或飞行器制造的单点突破,而是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应用场景创新为核心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民航处二级调研员杨艺兵介绍,安徽已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eVTOL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产业链涵盖飞机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件材料、运营服务等环节,集聚企业300余家,2024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约550亿元。
以场景创新应用引领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是安徽低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合肥,合肥妇幼保健院(西区)距离合肥市中心血站10余公里,自从采用无人机“快递”空中送血以来,运送时间压缩一半以上,为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被市民们暖心称为“生命航线”;在芜湖,长江江面上空,无人机不仅可以为过境船只提供水上物资配送,还能助力高效率、高精度的长江禁捕巡航;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富集地,低空旅游、观光游览等消费级应用快速拓展;在皖北地区,广阔的平原和连片的农业区,为农林植保、农业勘测等无人机应用提供了天然的大规模试验场……
杨艺兵介绍,伴随应用加速,2025年1月至8月,安徽省完成传统通航飞行3.43万架次、9759小时,同比分别增长33.52%和46.02%。2025年上半年,全省无人机总飞行时长157万小时,同比增长45.37%。(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紫赟 王菲 胡锐)
解锁新场景,打造行业“超级实验场”
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近50家行业顶尖企业齐聚合肥骆岗公园,向观众展示无人体系的各种前沿技术和新产品、新应用。展会现场负责人介绍,无人化、智能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趋势,此次全空间无人装备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中亮相,旨在促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多场景示范与应用拓展,赋能未来产业生态构建。
今天,合肥正在成为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产业集群的壮大,为低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制造基础;应用场景的创新,进一步助推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合肥骆岗公园内,已开放30余个低空应用场景,应用领域从外卖配送、文旅观光逐步向通信导航、低空气象、无人机反制等方面拓展,融入全空间无人体系的低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向“超级场景”加速演进。
近年来,合肥以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综合发展标杆城市为目标,逐步实现了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合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低空智联网建设,打造水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集聚低空经济企业突破200家。
伴随着低沉的嗡鸣,一架电动固定翼飞机缓缓滑向500米长的水泥跑道,几秒加速后,银翼腾空而起飞向蓝天。舷窗之外,初秋的田野画卷缓缓铺展在游客眼前。
飞行培训、空中游览、试飞测试……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庐江金牛航空飞行营地里,商业化运营的电动固定翼飞机正在提供各式各样的低空飞行服务。
“正式挂牌试营业不到3个月,我们已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参与飞行体验和游览,10多人在营地接受完整的飞行训练,驻场飞机数量从2架增加到5架。”庐江金牛航空飞行营地驻场运营方安徽昱辰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汪澎说。
今年6月,庐江金牛航空飞行营地与合肥滨湖之翼航空飞行营地一起,获得安徽省航空航海模型协会正式命名,成为安徽省命名的第七批航空飞行营地(轻型运动飞机类),以航空运动这一融合发展新场景,为合肥低空经济解锁新的增长点。
包括庐江金牛航空飞行营地在内,合肥市低空载人飞行场景已开通约8条航线、累计飞行近6000架次;98条常态化运行的物流航线,超12000架次载物飞行,逐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城市空中物流配送网络”;在公安、应急、生态环境、巢湖管理等部门推行低空公共服务场景,为亿航、零重力、峰飞等头部企业提供特色定制场景……
据统计,合肥已拓展4大类、22中类应用场景,建设180余个低空起降设施,开通260多条航线,实现近7万架次的低空飞行。
抢抓低空经济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以更加丰富的场景应用为低空经济注入动力,合肥仍在加速行动——
组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负责人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锚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目标;出台《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对开通商业化常态化飞行航线、打造“无人机+”示范场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补贴……
8月25日,合肥市低空安全实验室正式揭牌。作为安徽首个专注低空安全研究的实验室,这里将进行全链条体系构建、低空智能网联技术融合、低空政务场景创新等低空安全的全链条研究,为低空载人载物、城市治理等领域落地标杆应用,提供微气象、通信、导航、监视等服务,护航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汪澎说,目前,庐江金牛航空飞行营地已在准备跑道延长和加宽工作,预计明年将完成第二座机库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与合肥的低空经济共同起飞,我们相信未来一定能‘飞’向更高更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菲 马姝瑞)
拓展新空间,“天空之城”已初露峥嵘
乘坐小型固定翼飞机穿越蓝天白云,从高空看低空感受江城的美丽风光,位于安徽芜湖的东方飞谷航空飞行营地里,游客们正在开启一场沉浸式“天空之旅”。从高空俯瞰,长江之畔,山水之间,一座由航空小镇、飞行营地、通航机场、低空智联系统等共同构建的“天空之城”初露峥嵘。
加大场景创新应用、搭建低空智联体系、完善产业生态……作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徽省芜湖市坚持创新引领,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起飞”,当地集聚产业链规上企业近200家,在业内赢得“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的赞誉。
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占地3.49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镇内,可以“解锁”从航空零部件制造到通航飞机和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维保、运营的全产业链,基本实现不出小镇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2013年,芜宣机场和通航产业落子芜湖,经过12年发展,芜湖市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低空装备基地、安徽省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了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芜湖腾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翘楚”,低空经济聚链成势。
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的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智造基地,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挥汗如雨,加快项目建设。
芜湖市湾沚区区长马荣说,阿联酋知名企业Autocraft与时的科技签署了价值10亿美元的采购协议,计划采购350架E20 eVTOL,在建的智造基地将成为这批“空中出租车”的重要生产基地,让芜湖智造闪耀国际舞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近年来,芜湖市低空产业链核心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540项,攻克“卡脖子”技术30项,引育了联合飞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时的科技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2024年,芜湖市低空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芜湖低空产业的发展让不少海外客商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看来,芜湖的航空小镇就是一座“梦工厂”,“现在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可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
芜湖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瞄准低空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攻关,搭建低空经济研究院,按照“一院士一主题一中心”的原则设立创新研发中心,先后建设低空智联中心、多域无人系统技术中心,同时加快建设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激活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安全是低空经济腾飞的基石。
在位于航空小镇的芜湖低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通过低空服务监管平台对全市重点区域的低空飞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借助5G-A、AI、大数据、时空计算和空域网格化等先进技术,我们搭建低空智联体系,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安全、高效、合规的运行保障。”芜湖低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葆娟说,让低空经济“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护航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政策加持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发展风口。中国民航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传统通用航空完成飞行57万小时,实名登记无人机总数突破272.6万架,累计飞行2447万小时,同比增长149%。
“低空经济正迎来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芜湖市委书记宁波表示,芜湖将全力以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天空之城”,赋能全国低空经济“加速腾飞”“振翅高飞”。(记者 王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