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坐“空中出租车”飞跨长江、在滚滚江面上收到无人机送来的物资……近年来,低空经济正快速走进大众视野。当低空经济从国家战略蓝图走向现实,如何破解动力瓶颈、打通产业链条、激活应用场景,就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
以数十年技术积淀为支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31所聚焦动力核心技术突破,布局苏州打造产业基地,推动航天动力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在低空经济赛道上探索“技术引领—产业落地—生态共建” 的发展路径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航天动能。

技术创新
研发低空动力“心”引擎
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动力技术是决定产业高度的核心变量。从冲压启航到动力家族问天探海,31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动力技术创新与研制生产体系,为低空经济动力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的发展,动力是基础,也是关键制约。”31所所长凌文辉介绍,目前所内已形成三大系列产品 :涡电动力 已完成60千瓦、200千瓦、400千瓦试验样机研制,活塞动力 涵盖10千瓦和75千瓦重油、100千瓦汽油发动机,涡扇动力 已有600公斤、1000公斤推力的成熟货架产品。据悉,后续31所还将发展更大功率、更大推力的动力产品,致力于满足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通航商务机等各类飞行平台需求。
为了让动力系统更适配低空场景,31所还赋予发动机智能化设计,让这台“动力心脏”兼具智慧与可靠。一键式启动取代了传统发动机复杂的启动流程,即便是非专业操作人员也能轻松掌控;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减少了硬件成本;智能热管理系统则像“精准温控师”,可根据功率自动切换散热模式,确保发动机在高负荷下稳定运转;智能电能管理则通过“削峰填谷”策略,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经济的工况状态,实现“航时更长、油耗更低”的效果。
产业落地
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
“技术不能只躺在实验室里,要让它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谈及31所将低空经济产业基地落户苏州的决策,凌文辉表示,这是一次“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的精准匹配。
选择苏州,源于对产业链适配的考量。长三角5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发动机零部件、精密加工、电子控制等配套企业,可实现200公里供应链覆盖,这种聚集效应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苏州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毗邻上海、南京等高校密集区,能快速吸引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与技能人才,这些都是低空经济产业化不可或缺的“软环境”。
31所的产业布局绝非“单点突破”,而是构建“平台+合作”的生态网络 。31所成立的空天动力研究院已成为技术转化核心枢纽。去年9月,空天动力研究院与国内优势单位联合研制的多旋翼飞行器在我国首座低空无人示范岛——苏州盛泽湖低空无人示范岛完成高空喷射灭火与物流运输演示;与无人机平台联合开展“跨江物流”演示更成为行业典型应用场景——通过低空飞行器为长江上的船舶提供物资补给。
31所还深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低空相关优势技术团队,携手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动力—飞机—飞行管控—应用”新能源动力应用体系化技术研究 。
“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研发者,更要做产业的推动者。”凌文辉介绍。为探索低空飞行器动力研发、制造新模式,31所所属空天动力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姑苏实验室联合成立的面向航空航天核心部件的高性能增材设计、制造与试验平台,支撑低空通航动力快速敏捷制造,通过3D打印等技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产品。
锚定蓝海
打造低空经济“国家队”
根据行业研判,到2030年国内通用航空器总数将达千万架,从业人员超千万人,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国家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不是一时的风口,而是未来数十年的战略赛道。”谈及行业前景,凌文辉表示。
目前,31所正牵头撰写中大型无人机用混动系统总体设计标准,这份涵盖涡电动力、活塞动力等技术路径的行业标准,未来将为更多企业提供技术指引。“制定标准不是为了‘设门槛’,而是为了让行业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发、资源浪费。”凌文辉说。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工作,31所正以技术优势凝聚行业共识,推动低空经济走向规范发展,形成“技术共识、标准落地、产业协同”的良性循环 。
“空天动力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相信我们不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助力当前低空经济领域绿色腾飞,未来还将为即将到来的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飞行新时代,以及人类出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动力。”凌文辉表示,31所正在以动力创新为核心,努力探索一条从新动力、新技术到新飞行、新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
文/本报记者 姜琼琼 通讯员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