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2025物流全球论坛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上,“济南数字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亮相。这个以国产数字地球底座为基础的平台,通过打造厘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可以为低空作业飞行和航线规划提供更直观、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技术实力国际领先。当下,像这样全域互联、全程可控、全时响应的低空场景服务网络正在形成“覆盖全济南、辐射周边”之势,同时,基于服务和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扩展的低空应用场景,也由济南向全省次第展开,济南都市圈低空经济产业正在迈入以产业协同、场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期间的无人机灯光秀(周历 摄)
丰富场景擎起产业高地
作为山东省低空经济“双核”之一,济南一马当先。近年来,济南着力搭建“1+3+5+N”体系,以争创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示范为目标,聚焦通用航空器、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3大领域,实施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场景拓展、飞行保障筑基、创新能力提升、试点示范引领5项重点任务,形成若干特色多元、跨界融合的应用场景,推动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和示范区。
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的核心牵引力,今年年初,济南首条无人机快递航线试航成功,韵达无人机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长清分拨中心至山东交通学院的快件投递;同期开通的全国首条景区外卖航线,3分钟就能将外卖直达千佛山游客手中,配送成本降低了77%;一个月前,山东省血液中心的无人机仅用时6分钟就将“救命血”稳稳送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停机坪,为等待手术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些无人机应用场景不仅颠覆了传统运送方式,实现了物流产业升级,还在农业生产、文旅观光、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实现了“从高空到地面”的全场景覆盖。
这些突破性场景的背后,是济南在政策、产业、技术三大维度的全面布局。政策引领方面,《济南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低空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策保障,到2027年引育产业链企业20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建成300处起降设施,开通100条低空航线。产业生态方面,济南形成“制造+服务”双轮驱动,莱芜区引进山东航科小型固定翼飞机制造基地;济南同步争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12家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济南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汇聚50余家成员单位,打造政企紧密协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合作生态……目前,济南低空相关企业已形成无人机研发、eVTOL制造、低空+场景等从“产”到“用”全阶段覆盖。在技术保障方面,中国铁塔汇集了来自全国基站20余万个中高点视频资源,自研了无人机及中高点视频融合大模型——“经纬大模型”,打造出低空服务的“智慧大脑”,依托该大模型,开发了视联平台和AIoT平台,整合了380多种设备的2000余类数据。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民航大学、神思电子等单位研发的低空“管、控、服”一体化平台,开发低空智能巡检系统,应用于燃气管网、电力设施监测等。全产业链发力让济南低空经济领跑全省。
突出优势打造特色阵地
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风口之下,百花齐放。近日媒体发布《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显示,青岛、济南、烟台入围全国50强榜单,滨州、淄博等地实力也在迅速壮大,是全省政策落地的重要阵地之一。
《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淄博打造无人机产业融合示范区。以产教融合模式入局,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生态,成为淄博抢占低空先机的重要一步。年初,淄博“一体两院”正式成立,即“淄博市低空经济产教联合体、山东轻工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山东轻工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模式。在联合体方面,可依托平台优势,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快速形成一批可感可及可体验的应用场景;山东轻工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方面则进一步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和师资力量,低空经济相关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设立专业方向及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建,设立订单班、企业教师工作站、开展定向培训等,加快培养低空经济高技能人才;而山东轻工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则更好汇聚优秀科研人员,组建专业研究团队,针对低空经济领域关键应用技术问题,加快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淄博市低空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持。目前,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联合京东物流正在研发解锁校内、校区无人机配送等场景。未来,邮政、京东、顺丰、菜鸟等头部快递物流企业联手,将在校内建成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生态体系,将配送位置精准到校内点位,实现由“最后一公里”精确至“最后一百米”。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齐全的滨州,则早已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创出多个“山东第一”。依托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滨州航空航天产业园等三大园区,聚集了中国商飞、万丰飞机等行业龙头,获批DA40飞机生产许可证(PC)。纵横股份、羚控科技、航源众诚等18家无人机头部企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零部件到关键系统、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条。
全省协同冲击千亿元目标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低空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截至目前,全省通用飞机和无人机整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材料研发制造企业达417家,低空经济规模达到420亿元,同比增长38.6%。这既是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成果,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通过差异化布局,山东各地低空经济协同网络越织越密。
如在“低空+文旅”领域,济南发布了“雪野—泰山”等三条低空飞行观光航线,并在“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泉染星穹’无人飞机秀”时,凭借300多项专利技术,实现5000架无人机同时精准表演,创下省内规模之最。而相邻的泰安和济宁同时也在著名景区开展无人机表演和观光项目,城市间携手组成一条“低空+文旅”产业带。
协同发展离不开雄厚的产业家底,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低空飞行提供保障:数据显示,山东通用机场达22个,经营性通航企业42家,通用航空飞行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同时,围绕低空空域资源,山东划设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2.82万平方公里;日照市、滨州市分别批复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2.3万平方公里、6340平方公里,空域资源利用水平居华东地区首位。而到2027年,数字将进一步增加,据《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规划,3年内,山东省将打造省级综合飞行服务站和3个以上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成35个通用机场、400个数字化低空航空器起降平台,低空经济与农业、物流、文旅等将进一步深度融合。
到2027年,山东还将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培育10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基本形成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滨州、临沂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全省低空经济市场将更加广阔。
从泉城济南的智慧物流到泰山之巅的云端观光,从淄博的产教协同到滨州的试飞基地,济南都市圈正以全链条布局书写低空经济的“齐鲁答案”,这片曾孕育儒家文明的沃土,如今在千米低空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