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在深圳景区下单十分钟后收到无人机“空投”的奶茶,在重庆洪崖洞乘低空飞行器俯瞰夜景时,或许没意识到:这些让人直呼“酷炫”的消费体验,早已被“AI+低空经济”的浪潮重新定义。AI不仅是背后的“隐形推手”,而且为无人机装上智能避障“眼睛”,让配送能精准避开楼宇与人群;给低空管控系统配上动态规划“大脑”,让飞行器航线更灵活、体验更安全——悄悄打开了消费与投资的双重窗口。

▲2025年8月,山东青岛莱西市依托空域优势,聚力发展通航产业,通过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引进飞机整机生产、复合材料制造等十余个配套项目,并在固定翼飞机、无人机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市场。
如今,这样的AI低空消费场景正加速落地:南京“江翼达”低空飞行基地接入餐饮配送后,AI调度的无人机日均配送150架次,覆盖15公里服务半径;深圳已开通306条无人机航线,AI驱动的载货飞行累计超46.8万架次。对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出门能享AI低空服务”的生活升级,更藏着“参与低空经济红利”的投资机会——从研发AI低空技术的企业,到承接AI无人机运营的服务商,再到聚焦相关赛道的主题基金,都在这场“起飞”中释放潜力。
那么,面对“AI+低空经济”的新浪潮,普通投资者该如何看懂产业链逻辑、避开风险陷阱、精准抓住从消费场景延伸出的投资机遇?接下来,我们将从产业链环节、政策与需求支撑、具体投资路径三个维度,拆解这场“空中盛宴”的卡位密码。
不光消费,低空经济产业链也有赚钱环节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像一张“立体空中网络”,从上游的关键技术到下游的实际应用,每个环节都藏着投资机会,我们逐一拆解。
1.上游:造“空中工具”+搞核心材料,抓“技术突破型”企业
上游是低空经济的“硬件基础”,核心是航空器研发制造和配套材料/部件,赚的是“技术钱”。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如同一个立体的“空中产业网络”,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的布局方向。在产业链上游,航空器研发制造是关键环节,涉及机身设计、动力系统、航电设备等关键领域。例如,氢能源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装备的研发企业,正凭借技术突破获得资本关注。轻质高强度材料、高容量电池等配套产业也迎来发展契机,相关材料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举个例子,某做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企业,只要能拿下2—3家无人机整机厂商的订单,当年营收增幅可能就超50%,这类“技术绑定订单”的上游企业,是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
2.中游:管空中秩序+做配套服务,抓“壁垒高、需求稳”的环节
中游是低空经济的“运营保障”,赚的是“服务钱”,特点是需求跟着飞行器数量走,而且技术壁垒高,不容易被新玩家冲击。
产业链中游聚焦运营服务与基础设施,其中飞行培训、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维修保养等领域潜力巨大。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激增,专业的飞行培训服务需求旺盛,头部培训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而低空智能管控系统的研发企业,更是凭借技术壁垒成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空域管理、安全监控等场景。
飞行培训:现在低空飞行器越来越多,但专业飞行员缺口大(比如无人机驾驶员、eVTOL操作员),头部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和景区、物流企业签“定向培训协议”,只要能稳定输出合格人员,收入就有保障。
空中交通管理:低空飞行不能“乱飞”,需要智能管控系统来规划“空中车道”,比如某企业研发的低空调度平台,能同时管控500架以上无人机的实时轨迹,已经在深圳、合肥等试点城市落地,客户多是政府或大型运营方,订单稳定性极强。
维修保养:飞行器和汽车一样需要定期检修,尤其是无人机的螺旋桨、电池等易损件,维修需求会随着飞行器保有量增长而持续增加。
3.下游:多场景“落地赚钱”,抓“需求看得见”的赛道
下游是低空经济的“市场终端”,赚的是“场景钱”,直接对接我们个人和企业的需求,业绩增长和场景落地速度挂钩,投资者能直观看到“钱从哪来”。
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为投资提供了更多细分赛道。低空旅游、航空物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企业,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业绩增长与场景落地速度密切相关。例如,在旅游景区布局低空观光项目的企业,随着游客体验需求升级,营收有望持续增长。如云南丽江、重庆洪崖洞等热门景区,已经推出“直升机+景点”套票,单趟价格200—500元,部分运营企业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30%。
低空经济值得投?政策和需求说了算
判断一个产业值不值得投,核心看“政策给不给力”和“需求旺不旺盛”——低空经济在这两点上,都给出了超预期答案。
1.政策给力:110条政策+500亿元基金,直接“送东风”
2025年二季度,全国出台了110条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涵盖“空域开放”(比如放宽部分城市低空飞行审批)、“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低空起降点)、“产业扶持”(比如给研发企业补贴)等关键领域,直接扫清 行业发展的障碍。
更实在的是,多地还设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金额超500亿元——这些基金不搞“虚的”,重点投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比如给研发eVTOL的企业投“量产前资金”,给做低空管控系统的企业投“市场拓展钱”,相当于政府帮投资者筛选优质标的。
举个例子,广东明确2025年前要建十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能享受到“税收减免+场地补贴”;江苏对低空飞行器研发企业,最高给500万元研发补贴,这些政策都会直接带动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
2.需求旺盛:“消费+产业”双端发力,市场规模看得见
低空经济的需求不是炒概念,而是“真需求”,消费端和产业端一起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共同催生了对低空服务的旺盛需求。在消费端,年轻人爱尝鲜,低空旅游、空中婚礼等新兴消费形式越来越火。2025年上半年,全国低空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60%。在产业端,农业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传统人工的数十倍,物流无人机能解决偏远地区配送难题,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让低空经济在产业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相当于2个新能源汽车细分赛道的规模),2035年更是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就是投资者的“赚钱底气”。
普通人遇低空经济,怎么选
面对低空经济的机会,不用怕门槛高,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金规模的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1.直接买股票:选产业链上市公司,看技术、订单、市场份额挑潜力股
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能花时间研究的投资者,重点关注A股中布局低空经济的上市公司,筛选时看三个“硬指标”。
技术:看“核心专利数量”,比如无人机动力系统、低空管控算法的专利,专利越多,技术壁垒越高(比如某无人机企业有200项以上专利,在植物保护领域市占率超20%)。
订单:看“在手订单金额/营收占比”,占比超50%说明订单储备充足,未来1—2年的业绩有保障。
市场份额:看“细分领域排名”,比如在eVTOL研发、航空材料等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往往能拿到更多政策支持和大客户订单。
目前A股中,已经有企业覆盖“无人机研发”“航空材料”“低空管控”等环节,投资者可以在股票软件里搜“低空经济”板块,结合上面的指标筛选。
2.买主题基金:让专业经理帮忙打理,分散风险更省心
对于偏好间接投资的投资者,低空经济主题基金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已有多只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基金,其中不少持仓包含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这些基金由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能够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企业的风险,同时分享行业增长红利。此外,随着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的设立,合格投资者还可通过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提前布局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企业。
如何找到这类基金?在基金App里搜“低空经济”“航空装备”“无人机”等关键词。
看基金的“前十大持仓”,如果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占比超30%,就属于“精准布局”的基金。
看基金经理:优先选择从业三年以上、过往管理“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基金业绩好的(如近一年收益率跑赢行业指数10%以上)。
另外,随着各地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的设立,合格投资者(金融资产不低于50万元,或近三年平均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还能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提前布局“还没上市、但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企业,比如某私募近期募集的低空经济基金,重点投eVTOL研发和低空物流运营企业,这类投资虽然锁定期长,但潜在收益更高。
3.参与私募股权:合格投资者可提前布局成长期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低空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企业面临技术迭代快、政策不确定等风险。投资者在布局时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这三个风险一定要注意。
技术迭代风险:比如某企业现在做锂电池无人机,如果未来氢能源技术快速替代,现有产能可能会闲置。
政策落地风险:部分城市的低空开放进度可能滞后于预期,比如原本计划2025年开放低空,结果推迟到2026年,会影响运营企业的业务扩张。
市场竞争风险:比如低空旅游领域,若大量企业涌入,会导致景区合作权争夺激烈,拉低利润率。
所以投资时别盲目跟风,要多跟踪行业动态(比如每月看政策落地情况、龙头企业的订单公告),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布局。
低空经济的崛起,正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投资者来说,这不仅是把握新兴产业红利的机会,更是对前瞻性眼光和风险把控能力的考验。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那些提前研究、理性布局的投资者,大概率能从这场“空中盛宴”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回报。
建议投资者定期跟踪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低空开放城市名单更新(新开放城市会直接带动当地运营企业业绩);二是龙头企业季度业绩公告(看订单、营收是否符合预期),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才能在“低空起飞”的赛道上稳稳卡位。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王静波